案例 李某,男,12岁,五年级学生。学习成绩较差,平时考试几乎都是班上最后一名。性格上,胆小、多疑、自卑、不爱动。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:不合群,孤独,害怕参加活动;自卑感强,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、说话,曾经因学习上的事对老师撒过谎。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,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,语言表达能力差。李某的家离学校比较远,他属于借读生。他的父母都是开出租车,平时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,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李某交流沟通。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,一听说成绩不理想,就是一顿打骂,长期这样,李某也不再有实话对父母讲。总之,这是一个缺少爱与沟通的家庭。 分析: 父母期望值过高;集体的排斥。因此,作为老师,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,促使他改掉自卑,忘却孤独,增强自信,自由地与家长、老师、伙伴交往,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,心理逐步健康,成绩也能得到提高。 治疗方法; (一) 劝父母降低要求,增加与孩子的沟通 通过家访,开家长会,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,劝说李某父母为孩子减压,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李某的实际情况,适当地降低要求,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,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。克服望子成龙的急切思想,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,及时调整,循序渐进。同时,调整对他的辅导方法,建议他根据李某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,减轻李某的心理压力,为他能轻松地面对学习,面对交往奠定心理基础。通过给家长写信,学校联系薄等方式,建议家长对李某多鼓励少批评,多关心少打骂,为李某营造一个温馨、各睦、充满爱的家庭环境。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,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,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,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。同时也能帮李某树立自信心,增强自尊心,这是促使李某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。 (二)促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,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,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,帮助李某在集体中找回自信,学会交往。 首先为李某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。当李某有困难时,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,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,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。同时,也能让李某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,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。在潜移默化中,帮助李某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。 在班上开展“手拉手”活动,活动一开始,暗示班内好同学和后进生交朋友,互相帮助。同时,通过这一形式促进李某大胆地与优等生交往,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,领略到交往的乐趣。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,个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。因此,通过激励的方法,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,循序渐进,帮助李某树立交往的自信心。
q 文
章 点 评 0
篇
>>上篇文章:爸爸为什么不尊重我
>>下篇文章:办公室不受欢迎“黑名单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