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惯性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,排便时间较长,甚而一周一次,或大便艰涩不畅,粪便较硬呈硬球状,持续3个月以上。长期习惯性便秘可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,如痔疮、肛裂、结肠Ca 、直肠Ca等疾病。临床多用开塞露、灌肠、番泻叶、果导片等治疗。日久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,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治疗。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,我科采用腹针为主治疗习惯性便秘128例,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,报道如下。
1 临床资料
1.1一般资料
128例患者,其中 女 98例, 男 30例 ;年龄最小15岁, 最大52岁;病程最短2年, 最长 21年。
1.2诊断标准 参照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及《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》【1】拟定。128例患者符合:1 排便时间延长 2 大便艰涩不畅,便质干燥 3排除器质性病变。
2治疗方法
2.1 针刺以腹针为主。选取中脘 、天枢、梁门、大横、腹结、关元。针刺后腹针接通G6805-2治疗仪。选疏密波留针30分钟合,下肢配足三里、三阴交,10分钟行针一次,针刺治疗一日一次,10天一疗程,疗程间休息3天,治疗通常需要6个疗程。
3疗效及结果
3.1疗效标准
参照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》
痊愈: 大便1日1次 大便成形,质润、排便通便3月以上持续正常
好转: 一周排便1次转为2-3天排便1次
无效: 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
3.2治疗结果
128例患者,其中痊愈97例 占75.8% ;好转28例, 占21.9% ;无效3例, 占2.3% ,总有效率 97.7%。
4讨论
习惯性便秘多由胃肠蠕动功能较差所致。因生活作息不规律,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【2】未形成规律的有效的排便反射,或饮食缺乏合理均衡。偏食挑食,食物过于精细,膳食纤维摄入较少,肠粘膜应激能力减弱,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或因慢性胃肠道病变致胃肠蠕动功能下降。
习惯性便秘,中医证属便秘,病在大肠,因肠道蠕动较差,过多的水分被重吸收,津液不足,水不行舟,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所致。临床多与 肺、脾、胃、肾关系密切,证分虚实两类。实证便秘,多属胃肠实热或忧思郁怒,肠道气机不畅,证见大便干结,5—7天1次,伴见口干口臭,喜冷食,苔黄脉实。虚证便秘,多属气虚,血虚,津液不足,肠道失于滋养或下焦阴寒内结,腹气不通,伴见神疲乏力,腹中冷痛,喜温喜按,舌淡脉沉等症状。【3】
现代医学研究证明:针刺中脘、天枢、关元、大横、腹结、梁门及足三里、三阴交后可明显增强胃肠蠕动。【4】天枢为大肠之募穴,中脘为胃之募穴,大横、腹结为治疗便秘之要穴,诸穴相配,共奏健运脾胃,调理胃肠之功能,通下肠道积滞,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平衡。
选用以腹针治疗为主,可调节腰骶部精髓内低级中枢与大脑皮层,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,增强盆底横纹肌(耻骨直肠肌)等力量,加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协同作用,促进消化道腺体分泌作用,增加肠道液体容量,以促进排便。【5】疗程结束后需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,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,同时可配合生物反馈功能锻炼,建立排便条件反射,自我调节,防止便秘复发。
参考文献
【1】国际中医药管理局,中医病症诊断市致标准【S】南京: 南京大学出版社, 1994:11
【2】江绍基 临床胃肠病学【M】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:93-972
【3】孙国杰 针灸学【M】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:267-268
【4】裘沛然, 陈汉平, 新编中国针灸学【M】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:926
【5】郑建仲 神经病诊断学【M】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:373
作者简介:郑新杰(1969-)女,主治医师
联系电话:13643996878
邮箱:cimnt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