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瘫又称口眼歪斜、歪嘴风等,临床大致分为2大类型,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,其中周围性面瘫又分为3种类型,①单纯感受风寒所致周围性面瘫。②面部、耳后、牙周等部位炎症或疱疹病毒刺激,引起面神经炎导致面瘫。③外伤后伤及面神经,导致周围性面瘫。中枢性面瘫多为脑血管病(脑梗塞、脑出血等)引起的患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,二年来,我科采用针灸治疗面神经炎,疗效较佳,现报道如下:
1、临床资料
1.1一般资料
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,共187例患者,年龄最小2岁,最大67岁;病程最短5天,最长32天。
1.2诊断标准
采用贾建平主编的《神经病学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所用的诊断标准。临床表现主要为周围性面瘫:患侧表情肌无力甚至瘫痪,前额皱纹变浅或消失,眼裂闭合不全,鼻唇沟变浅,口角下垂,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,颊肌瘫痪,可伴有病侧乳突部疼痛,牙疼等炎症或疱疹病毒。
排除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及外伤、肿瘤因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。
2、治疗方法
针灸选穴:主穴取阳白、太阳、四白、下关、颧髎、地仓、夹承浆。
配穴:迎香、翳风、合谷、足三里、颊车、三阴交、丰隆、阴陵泉。
操作方法: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。
针刺治疗十天后,可用透刺法,地仓透颊车,阳白透鱼腰,丝竹空透太阳,承浆透夹承浆。
治疗过程中加温针灸,留针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选用艾柱灸,每次4柱。随证加减:痰湿型加丰隆、阴陵泉;瘀阻型加内关、三阴交;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、三阴交。
3、疗效观察
参照1993年陶天遵主编的《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》制定。
临床痊愈:面部表情自然,眼裂能完全闭合,鼻唇沟双侧对称,口角无歪斜,额纹完全恢复正常,或Sunnybrook量表测试Ⅰ级,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(FDI)躯体功能评分≥20分,社会功能评分≤10分。显效:面部表情基本自然,眼裂能闭合但不完全,鼻唇沟显露但不对称,口角基本无歪斜,额纹恢复但不对称,或Sunnybrook量表测试Ⅱ~Ⅲ级,FDI躯体功能评分15≤FDI<20分,10分<社会功能评分≤15分。有效:面部表情不自然,眼裂能闭合一半,鼻唇沟显露不对称,口角略歪斜,额纹尚未完全恢复,或Sunnybrook量表测试Ⅲ~Ⅴ级,FDI躯体功能评分10≤FDI<15,15<社会功能评分≤20分。无效:上述症状、体征无明显改善。
3.2治疗结果
187例患者,治疗时间为1—8个疗程,其中痊愈113例,显效34例,有效21例,无效19例,总有效率89.8%。
4、讨论
周围性面瘫,又称口服歪斜,口僻、吊线风、歪嘴风。临床常见有三种类型:①体虚感受风寒所致。②面部、耳后、牙齿等炎症或疱疹病毒所致的面瘫、西医称面神经炎。本病多由人体正气不足、经脉空虚、风邪侵入头面部经络,使营卫不和、气血不畅、经脉失养,肌肉驰缓不收而发病,病机多为寒热之邪侵犯阳明经脉所致。风邪为六淫之首,百病之长,风邪入中经络,易与寒、热、痰等邪夹杂,初期病在经络,多见风寒、风热两证;中期病邪深入,易与痰湿热邪互结,流滞经络。日久正气亏损,气血瘀滞,经脉失于濡养,易引起面肌痉挛,故本病治疗多取阳明经及太阳经,以疏调阳明经经气,配足三里、丰隆、三阴交、以扶助正气,活血化瘀,健脾化痰,达邪外出。
西医认为本病早期病理变化为面神经水肿,髓鞘及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,局部气血循环不畅,故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减轻面神经的炎性反应和水肿为主,后期以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为原则。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,本病发展规律,分为:进展期、静止期和恢复期,发病7天内为进展期,8-14天为静止期,15天以上为恢复期,发病10天内针灸疗效较佳,15天后开始针灸疗效较差,建议患者尽早接受针灸治疗。
作者简介:郑新杰(1969-)女,主治医师
联系电话:13643996878
邮箱:cimnt@163.com
q 文
章 点 评 0
篇
>>上篇文章:针刺治疗面肌痉挛48例临床报道
>>下篇文章:2010年0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试题
|